1. 中國傳統家具的特點有哪些
春秋戰國時期家具,以漆木家具為典型代表,形成我國漆木家具體系的主要源頭,品類繁多。從大量的出土實物中得知,春秋戰國時的漆家具,不僅有漆俎、漆幾等原有品種,還出現了漆木床、漆衣箱、漆案等新的品種。
2. 中國傳統家具的主要用材有哪些
中國明清家具的用材講究,但明代以黃花梨、 紫檀 、雞翅木、鐵力木、櫸木為多;清代以紫檀木為最上乘用料,紅木,雞翅木、鐵力木亦有,黃花梨相對要少;櫸木、榆木、柞榛、 核桃木民間使用最為廣泛。
清乾隆 紫檀嵌樺木龍鳳扶手椅紫檀木紫檀木產自印度、菲律賓、廣東、馬來半島、泰國,屬常綠亞喬木,是我國自古以來認為最貴重的木材。紫檀材質致密堅硬,入水即沉,心材鮮紅色或橘紅色,久露空氣后變紫紅褐色條紋,紋理纖細浮動,變化無窮,有芳香,同時也是名貴的藥材,用它做成的椅子,沙發還有療傷的功效。我國自古即認為紫檀是最名貴的木材。由于過于名貴,故紫檀器物留存少。倘是大形家具,因材料難得,留存就更少,紫檀在各種硬木中質地最堅,份量最重,除多為紫黑色外,有的黑如漆,幾乎看不見紋理。不及黃花梨那樣華美,但靜穆沉古,是任何木材都不能比疑的。在各種硬木中紫檀木質地最為細密,木材的份量最重,木紋不明顯。紫檀木的木花放在白酒中,木花將立即分解成粉紅色,且與酒形成較粘的膠狀物,傾倒時能連成線。這是鑒別紫檀木的有效方法,紫檀木的產地主要在印度,我國的云南、兩廣等地也有生產。柏木柏木屬柏科,古有“悅柏”之稱,有扁柏、側柏、羅漢柏等多種。我國民間慣將柏樹分為南柏和北柏兩類,南柏質地優于北柏。其色橙黃,肌理細密勻稱,質地細密,比較耐水,多疤節,有香味,也是一種藥材。其性不撟不裂,耐腐朽,適用于作雕刻板材,是硬木之外較名貴的材種。紅木紅木在廣東被稱為“酸枝”,長江以北則稱作紅木,與黃花梨同屬豆科植物中的蝶形花亞科黃檀屬,產于印度、泰國、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是現在最常見的一種硬木,在清中期后被廣泛使用,是珍貴樹種之一。紅木心材橙色、淺紅褐色、紅褐色、紫紅色、紫褐色至黑褐色,材色不均勻,深色條紋明顯,材質堅硬、耐磨、沉于水。紅木有新老之分。老紅木近似紫檀,但光澤較暗,顏色較淡,有香氣,但不及黃花梨芬郁。新紅木顏色赤黃,有花紋,有時頗似黃花梨。紅木為熱帶地區豆科檀屬木材,主要產于印度, 我國廣東、云南及南洋群島也有出產,是常見的名貴硬木。“紅木”是江浙及北方流行的名稱,廣東一帶俗稱“酸枝木”。紅木木質堅硬耐用。紅木是優質硬木,其品種和名稱多達幾十種:如酸枝、紅木、老紅木、新紅木、香紅木、花梨木、老花梨木等。老紅木近似紫檀,但光澤較暗,顏色較淡,質地不緊密,有香味。黃花梨黃花梨又稱降香黃檀,主要產于中國海南省,屬豆科植物蝶形花亞科黃檀屬,是明及清前期考究家具的主要材料。黃花梨木質堅實,顏色從淺黃到紫赤,色澤鮮艷,紋理清晰,有香味,鋸解時,芬芳四溢。在明清家具中首選材料是黃花梨木,這種材料顏色不靜不喧,紋理或隱或現,生動多變,黃花梨古無此名,而只有“花梨”,或寫作“花櫚”。后來冠以“黃”字,主要藉以區別現在還大量用來制造家具的所謂“新花梨”。其顯著特點是花紋面上有鬼臉,即樹結子為最佳,花粗色淡者為低。另一特點是其心材和邊材差異很大,其心材紅褐至深紅褐或紫紅褐色,深淺不勻,常帶有黑褐色條紋,其邊材灰黃褐或淺黃褐色。雞翅木雞翅木為崖豆屬和鐵刀木屬樹種,產于中國的廣東、廣西、云南、福建以及東南亞、南亞、非洲等地。雞翅木木質有的白質黑章,有的色分黃紫,斜鋸木紋呈細花云狀,酷似雞翅膀。特別是縱切面,木紋纖細浮動,變化無窮,自然形成山水、人物圖案。雞翅木較花梨、紫檀等木產量更少,木質紋理又獨具特色,因此以其存世量少和優美艷麗的韻味為世人所珍愛。雞翅木“有不同的寫法,或作,”雞翅木“,或作”杞梓木。雞翅木肌理細密,紫褐色深淺相間成文,尤其是縱切面織細浮動,具有禽鳥頸翅那種燦烊閃耀的光輝。清中期以后,家具用老雞翅木的甚少,雞翅木屬紅豆科,計約四十到六十種,在我國有二十六種,主要產于福建省,因其花紋秀美似雞翅膀而改名。櫸木櫸木在北方又叫南榆,其中老齡而木材帶赤色者,名為血櫸。櫸木木質堅硬,有很美麗的大花紋,層層重疊如山,在明清家具中占有重要地位。櫸木屬榆種,產于江、浙等地,木材堅致,色澤兼美,用途極廣,頗為貴重,其老齡木材帶赤色故名“血櫸”。又叫紅櫸。櫸木有很美麗的大花紋,如山戀重疊,稱之為“寶塔紋”,它比一般木材堅實,但不能算是硬木,在明清家具中占重要位置。楠木楠木色澤淡雅勻整,伸縮性小,容易操作而耐久穩定,是非硬性木材中最好的一種。明及清前期家具除有整體用楠木者外,常與幾種硬性木材配合使用。楠木有三種:一是香楠,木微紫而帶清香,紋理也很美觀;二是金絲楠,木紋里有金絲,是楠木中最好的一種,更為難得的是,有的楠木材料結成天然山水人物花紋;三是水楠,木質較軟,多用其制作家具。楠木屬樟科,種類很多,常用于建筑及家具的主要是雅楠和紫楠。前者為常綠大喬木,產于四川雅安、灌縣一帶;后者別名金絲楠,產浙江、安徽、江西及江蘇南部。楠木的色澤淡雅勻稱,伸縮變形小,易加工,耐腐朽,是軟性木材中最好的一種。鐵力木鐵力木樹干直立,高可十余丈,直徑達丈許, 是幾種硬木樹種中長得最高大、價值又較低廉的一種。鐵力木質堅而沉重,心材淡紅色,髓線細美,用其制作家具,經久耐用。鐵力木,或作“鐵梨木”、“鐵栗木”,在幾種硬木樹種中長得最高大。因材料大,不少大件家具用它做成,有時以之用在家具后背土, 作屜板及抽屜內部等。它有時有花紋,似木而較粗,鐵力木是較大的常綠喬木,樹干直立,高可十余丈,直徑達丈余。原產東印度,我國兩廣皆有分布。癭木癭,“樹瘤也、樹根。”(《格古要論》)癭木不是指某一樹種,而是指樹根部位結瘤、或樹干結瘤部位的木材。這個部位的木材紋理特殊,效果奇異,歷來很受人喜愛。癭木,實際上指木質紋理的特征他們認為任何一種樹都可能有癭子,而生處的木材總是有旋轉的細密花紋。榆木榆木亦稱“白榆”,廣布性樹種,產于我國的平原地區,紋理直,花紋較大,結構稍粗,棕眼顯著,質地較軟,歸為柴木或叫軟木類。易于加工和雕刻。榆木以張家口一帶和山東境內黃河兩岸的為最佳。山西、山東、河北、京津等地民間家具以此木為主。更多3. 中國傳統家具的特點有哪些方面
中式風格是我們老一代傳承下來的設計,然而傳統的中式風格個有比較多厚重的元素,現代人的房子大多數都是剛需小戶型,把中式風格放到這些小面積的房子裝修中,難免會顯得沉抑。
因此很多年輕人在裝修的時候,都會選擇風格更加年輕化的「新中式」風格
4. 中國傳統家具的種類
明、清時期,椅子的結構進一步完善,主要由椅面、椅背、搭腦、扶手、幫稱、托泥等各部分組成。
種類進一步豐富,主要可分作兩大類,一類是單靠背椅,如:一統碑、燈掛椅,梳背椅、筆梗椅、屏背椅等。另一類是扶手椅,像官帽椅、玫瑰椅、圈椅、交椅、太師椅、六方椅、獨座、寶座等。眾多椅子式樣,富有鮮明的歷史特征,是我國家具民族形式的典型代表。5. 中國傳統家具特征
1、“形散神聚”是古典風格的主要特點。在注重裝飾效果的同時,用現代的手法和材質還原古典氣質,古典風格也讓人們在享受物質文明的同時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
2、講求風格,在造型設計的不是仿古,也不是復古而是追求神似。
3、用簡化的手法、現代的材料和加工技術去追求傳統式樣的大致輪廓特點。
4、注重裝飾效果,用室內陳設品來增強歷史文脈特色,往往會照搬古典設施、家具及陳設品來烘托室內環境氣氛。
5、白色、金色、黃色、暗紅色是歐式古典風格中常見的主色調,少量白色糅合,使色彩看起來明亮。
6、墻紙是古典主義裝飾中重要的裝飾材料,金銀漆、亮粉、金屬質感材質的全新引入,為墻紙對空間的裝飾提供了更廣的發揮空間。古典風格的壁紙具有經典卻更簡約的圖案、復古卻又時尚的色彩。
6. 中國傳統家具的特點有哪些圖片
明代建筑是指公元1368—1644年(明代)之間的建筑形式,明代時中國進入了封建社會晚期,這一時期的建筑樣式,上承宋代營造法式的傳統,下啟清代官修的工程作法。無顯著變化,但建筑設計規劃以規模宏大、氣象雄偉為主要特點。明初的建筑風格,與宋代、元代相近,古樸雄渾,明代中期的建筑風格嚴謹,而晚明的建筑風格趨向繁瑣。
這一時期的城市規劃和宮殿建筑均為后世所沿用,都城北京和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城南京均得益于明代的規劃和經營,清代帝王的宮殿也是在明宮殿的基礎上不斷擴展完善而來的。這一時期的都城北京是在原有基礎上改建的,建后分為外城、內城和皇城三部分。
明代繼續大力修筑宏偉的防御建筑——長城,長城許多重要段落的墻體和城關堡寨都用磚砌,建筑水平達到最高。明長城東起鴨綠江邊,西至甘肅嘉峪關,長達5660公里。山海關、嘉峪關等著名關城,是中國建筑藝術中獨具風格的杰作;北京八達嶺段長城、司馬臺段長城等還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這一時期,建筑方面進一步發展了木構架藝術、技術,官式建筑形象較為嚴謹穩重,其裝修、彩畫、裝飾日趨定型化;裝修陳設上也留下許多磚石、琉璃、硬木等不同材質的作品,磚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墻。
明代,中國建筑群的布置更為成熟。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環境形成陵墓肅穆氣氛的杰出實例。
此外,此時江南官僚地主的私家園林建設非常發達,明式家具也聞名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風水術在明代已達極盛時期,這一中國建筑史上特有的古代文化現象,影響一直延續到近代。
明朝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又一次出現了強大、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明初,經過約半個世紀的整頓吏治、發展農業、興修水利等一系列措施,使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經濟的繁榮促進了各類建筑的發展。首先是南北兩京(南京、北京)和大規模宮殿、壇廟、陵墓和寺觀的建成,如兩京宮殿、十三陵、天壇、南京大報恩寺、武當山道教宮觀等,都是明朝有代表性的建筑群。曲阜孔廟也在明朝中期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明朝另外兩大工程是北方的軍事重鎮城堡體系和萬里長城,以及東部沿海的防倭城堡體系。明初,蒙古勢力雖然退居漠北,但仍力圖復辟,不斷伺機南侵。明朝遷都北京后,又三面鄰近塞外。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御駕親征中被蒙古瓦刺軍俘獲,引起京城危急,朝廷驚慌。北方之敵成了明朝的大患,因此,終明之世,對北邊防衛極為重視,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修筑了一條延亙五千余公里的長城,并分九段地區設置重兵防守,統稱“九邊”。沿著長城一線,還修筑數以百計的城堡和數以千計的墩臺和烽堠,組成一個點線結合的完整防御體系。危害于東南沿海的倭寇源于日本海盜,以明初洪武間與明中葉嘉靖間為患最烈。為了消除倭患,明朝政府在南起廣西欽州灣北至遼寧金州灣的漫長海岸線上,設置了五十三座衛城和一百零三座所城,其間尤以浙江、福建兩省最為密集。這一百五十六座防倭城堡組成了明朝的東方防衛體系,有力地遏止了倭寇的進犯。
明代的地方建筑也空前繁榮,各地的住宅、園林、祠堂、村鎮建筑普遍興盛,其中江南經濟發達地區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諸省最為突出,直到今天,這些地區還留有眾多的明代建筑。明代中晚期,各地的造園活動出現一個新高潮。江南富裕地區的村鎮多進行了有計劃的建設,出現了許多環境優美、設施良好的優秀村鎮實例。它們一般都有高質量的道路、橋梁、標榜本村杰出人士的牌坊、作為宗族聯系紐帶的祠堂、教育子弟用的書院,以及公共使用的風雨橋、路亭、戲臺、廟宇等建筑。
明朝在建筑技術上的進步主要有:第一,磚的生產技術改進,產量增加,各地建筑普遍使用磚墻,府縣城墻也普遍用磚貼砌,一改元代以前以土墻為主的狀況。此外,還創造了一種用刨子加工成各種線腳作為建筑裝修的工藝,稱之為“磚細”,通常用作門窗框、墻壁貼面等。與之同時,磚雕也有很大發展。第二,琉璃制作技術進一步提高。琉璃塔、琉璃門、琉璃牌坊、琉璃照壁等都在明朝有所發展,琉璃瓦在各地廟宇上普遍使用,色彩品種增多,中國建筑色彩斑斕、絢麗多姿的特點已達到成熟階段。第三,木構架技術在強化整體結構性能、簡化施工和斗拱裝飾化三個方面有所發展。例如宋代常用的用一層層木構架相疊而成樓閣的方法,被貫通上下樓層的柱子構成的整體式框架所代替;柱與柱之間增加了聯系構件的穿插枋、隨梁枋,改善了殿閣建筑結構;斗拱用料變小而排列越來越叢密,等等。這些都使明代建筑的面貌產生了與宋代建筑的明顯差異。
明代在第宅等級制度方面有較嚴格的規定。一二品官廳堂五間九架,下至九品官廳堂三間七架;庶民廬舍不逾三間五架,禁用斗栱、彩色。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定制:六至九品官廳堂三間七架,正門一間三架;庶民正廳不得超過三間五架。洪武三十年重申:房屋可以多至一、二十所,但間、架不容增加。正統十二年(公元1447年)稍作變通,架數可以加多,但間數仍不能改變。
明朝住宅的等級制度主要是限制間數和架數,至于建筑層數,則可因地制宜。明代住宅均能表現明代建筑特點,典雅穩重,做工講究,裝修精美,雕刻和彩畫細膩而雅凈。蘇南、浙東、皖南、山西襄汾都有明代的民居遺物。
明南京城
明朝開國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長江下游的南京。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后,南京成為明朝的留都。
南京地理條件優越,北倚長江,水源充沛,運輸便利,南有秦淮河繞城而過,是水運集散地。這里自古就有“龍蟠虎踞”的美譽,鐘山龍蟠于東,石城虎踞于西,北有玄武湖一片大水面。從公元3世紀至6世紀曾有六個王朝建都于此,前后達三百余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開始就舊城擴建,并建造宮殿。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皇帝位,南京成為明朝都城。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終于完成了南京作為明帝國首都的格局,全城人口達到百萬。南京是在元代集慶路舊城的基礎上擴建的。城市由三大部分組成,即舊城區、皇宮區、駐軍區。后兩者是明初的擴展。環繞這三區修筑了長達33.68公里的磚石城墻。
舊城區位于秦淮河與長江的交匯處,是城市對外交通的要沖地帶,居民密集,商業繁榮,為朝廷服務的大批手工業作坊也設置在這里。由于地近皇城,大臣們的第宅也都集中在此區,如徐達宅在大功坊、常遇春宅在常府街、鄭和宅在馬府街等。皇帝命令建造的十六處大酒樓則分布在商市匯集的舊城西南一帶。
皇城區設在舊城東側,北枕鐘山支脈富貴山,南臨秦淮河。既有水運方便,又和舊城緊密相聯,各方面都很理想,也合乎風水術所追求的陽宅“背山、面水、向陽”的模式,唯一的缺點是地勢低洼。
明初,南京城內外駐軍約二十萬人,除一部分駐守皇宮和沿江外,大部分軍隊都駐扎在城內西北地區。這里有大片營房、糧倉、庫房和各種軍匠工場,形成一個獨特的軍事區。
在上述三地區的中間位置,建有高大的鐘、鼓樓,作為全城報時之所,這顯然是接受了元大都的遺規。
南京的道路系統呈不規則布置,城墻的走向也沿舊城輪廓和山水地形屈曲繚繞,皇宮偏于一邊,使全城無明顯中軸線,一反唐、宋、元以來都城格局追求方整、對稱、規則的傳統,創造出山、水、城相融合的美麗城市景觀。
南京的城墻墻基用條石鋪砌,墻身用10厘米×20厘米×40厘米左右的大型城磚壘砌兩側外壁,中實雜土,唯有皇宮區東、北兩側的城墻全部用磚實砌。南京城33.68公里長的城墻,所用之磚由沿長江各州府的一百二十五個縣燒制后運抵南京使用,每塊磚上都印有監制官員、窯匠和夫役的姓名,其質量責任制之嚴格可以想見。城墻沿線共辟十三座城門,門上建有城樓,重要的城門設有甕城,其中聚寶門、通濟門、三山門是水陸交通要道,每門都設有三道甕城以加強防衛。當初城墻上建有軍士宿衛用的窩鋪房二百座,雉堞一萬三千余個。現城墻尚存21.35公里,窩鋪無存,雉堞有少數殘留。
在這座城墻之外,又修筑了一座長達50余公里的外郭城,把鐘山、玄武湖、幕府山等大片郊區都圍入郭內,并辟有外郭門十六座,從而形成保衛明皇宮的四道防御線,即:外郭、都城、皇城、宮城。
明北京城
從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到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城為止,明朝共有二百二十四年建都于北京。明初的北京城沿用了元都舊城的基本部分,以后又多次擴建。城市的格局既有很強的繼承性,又有自身的特點。明初,徐達占領元大都后,為了便于防守,將城北縱深約2.8公里較冷僻的城區舍棄于城外,另筑了一道北城墻,使城市面積縮小約百分之四十。在以后的半個世紀里,這里是一座地方性政治、軍事中心城市——北平府。永樂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決定把首都從南京遷至北京,為了仿照南京皇宮的形制在宮前布置五部六府官衙,又將南城墻向南移了約0.8公里。到明代中葉的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由于北方蒙古部族的軍事進犯威脅到北京城的安全,又仿照南京城的辦法,在城外加筑一道外郭城以加強城防。但限于當時財力,這道外郭城墻只修筑了南面8公里就從東西兩端折而向北和舊城城墻相接,使整個城市形成一個“凸”字形輪廓。這個格局一直保持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末。
明代前期北京城平面示意圖 從以上北京城墻三次向南移動中可以看到城市在逐步向南發展。造成這種趨向的原因是,城市對外交通以及居民的結集地,商肆、旅邸櫛比鱗次,人口異常稠密,加上通向南方的陸路交通,以及通惠河漕運重新開通后碼頭也匯集在前三門外,使這一帶格外繁華。為此,永樂十八年和嘉靖三十二年兩次向南擴城,把原來城外最熱鬧的居民區圍入城中,同時也把最重要的禮制建筑天壇、山川壇等一并圍入。
經過明初到明中葉的幾次大規模修建,比起元大都來,北京城顯得更加宏偉、壯麗。首先,城墻已全部用磚貼砌,一改元代土城墻受雨水沖刷后的破敗景象;其次,城濠也用磚石砌了駁岸,城門外加筑了月城,舊城九座城門都建有城樓和箭樓,城門外有石橋橫跨于城濠上(明初是木橋,1436~1445年全部改為石橋),橋前各有牌坊一座;再者,城的四隅都建了角樓,又把鐘樓移到了全城的中軸線上,從永定門經正陽門、大明門、紫禁城、萬歲山到鼓樓、鐘樓這條軸線長達8公里,軸線上的層層門殿,軸線兩側左右對稱布置的壇廟、官衙、城闕,使這條貫串全城的軸線顯得格外強烈、突出。但是,這種城市布局卻給市民帶來了不便。在明代,從大明門到地安門長達3.5公里的南北軸線被皇城所占有,一般人是不準穿越的,因此造成了東城與西城之間交通的不便,在古代運輸工具不發達的情況下,問題尤為嚴重。
宮殿建筑
北京宮殿
現存中國古代最大的建筑群北京宮殿,曾經有二十四個明、清皇帝在其內統治中國達五個世紀之久。宮殿的營建始于永樂十五年(1417年),完成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共建房八千三百五十間。其后歷明、清兩朝,宮中建筑物屢有重建、增建,但宮殿的總體規模與布局框架在永樂時代已經奠定,以后的變化只是局部性的。明初營建這座宮殿是在元朝大內舊宮的基址上進行的。元朝覆滅時,大內舊宮未遭破壞,后來被改成朱棣的燕王府,永樂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朱棣決定遷都北京,就將舊宮全部拆除,再按照南京宮殿的模式重建新宮。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北京宮殿。
北京宮殿中的“外朝內廷”、“東西六宮”、“三朝五門”、“左文華右武英”、“左祖右社”、人工堆作萬歲山等做法,是仿照明初南京宮殿的模式,連殿宇門闕的名稱都與南京相同。但北京宮殿也有所發展。首先,規模比南京大。所遺南京紫禁城基址南北方向深度約比北京紫禁城少200米,南京午門東西方向寬度僅為北京午門的四分之三。其次,離宮、園林有所發展。明成祖遷都北京后只是利用元代遺留的太液池而無所興作,明中期以后,這里的亭臺殿閣不斷興建并擴大開挖太液池,使之成為重要的皇家園林。此外,還把一處習射用的“東苑”建成為山水花木與殿閣交相輝映的離宮,稱為“南內”。最后,又把萬歲山建成離宮區。
建筑北京宮殿只花了四年時間,這么大的建筑群能在短時期內完成,顯然和中國傳統木構架建筑技術的優點是分不開的,但也和提前備料有關。早在永樂五年,明成祖就派大臣們分赴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山西等地采運木料。磚的生產主要依靠山東臨清和江蘇蘇州兩地,其中蘇州生產的鋪地方磚質地細密,堅實耐磨,尺寸可達10厘米×80厘米×80厘米,被稱為“金磚”,由于制作過程復雜,從取土到成磚需要有一年的時間。石料采自北京西南郊房山,是一種稱為“漢白玉”的大理石,色白而質勻。琉璃瓦則在京郊設窯燒制,有黃、綠、藍、黑等色。
木構架建筑的一個嚴重缺陷就是易遭火災,北京宮殿建成后的第二年(1421年),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就因雷火被焚,第三年(1422年)乾清宮又被焚。重建后的三大殿又于公元1557年及公元1597年兩次焚毀。在建筑布局上,主殿兩側用斜廊聯結東西廡、三殿之間用穿堂聯結的辦法,又造成一處起火延及一大片的嚴重后果。雖然當時也采取了一些防火措施,例如廊廡每隔若干間設一道防火墻,屋面基層內加錫片,后宮各庭院之間用高墻分隔等,但由于缺乏有效的防雷措施及布局上的缺陷,終未能防止火災的發生。
黃琉璃瓦、漢白玉臺基與欄桿、紅墻、青綠色調的彩畫,這是北京宮殿色彩的基調,在藍色天幕籠罩下,格外絢麗璀璨,顯示了皇宮的豪華高貴、與眾不同的氛圍。按照“五行”說,青、白、紅、黑、黃五方位色中的黃色代表中央,是皇帝所在。因此,琉璃瓦以黃色為最高等級。北京宮殿主要建筑用黃琉璃瓦以顯皇威,即源于此。
新建的大內宮殿仍沿舊宮基址的原有軸線布置,但向南移動了0.5公里左右。宮城(紫禁城)面積約73公頃(760米×960米),四面開門,四隅設角樓。全城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供處理朝政、舉行典禮、召見大臣、接待賓客等用;內廷是皇室居住、生活的場所。外朝以中軸線上的奉天、華蓋、謹身三殿為中心(三殿用穿堂聯結),左前(東)方配置文華殿,右前(西)方配置武英殿,形成“品”字形格局。文華、武英兩殿都是皇帝的別殿(便殿),是皇帝召見臣下和齋居之所。文華殿又是讀書、授課的地方,殿內供有孔子像。武英殿又作為皇后生辰時大臣們的“命婦”在此進賀的場所。內廷的建筑以中軸線上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三宮為中心(三宮也以穿堂相聯),這是皇帝和皇后的住所。在中宮的東側有東六宮及東房五所,西側有西六宮和西房五所,供妃子和宮女們居住。東西六宮中靠近三宮一側的中間一宮是“貴妃”所居。
此外,內廷還有供皇太子和皇子們居住的瑞本宮,祭祖用的奉先殿(內太廟),先朝宮妃養老的仁壽宮,以及管理宮內事務的各種司、局等建筑分布于東外側;皇太后居住的慈寧宮、咸安宮和一些佛寺、道觀等建筑則布置在西外側。在紫禁城中軸線的最后部分還有一處小園林——御苑,園中亭榭、樹木、假山的布局接近對稱,缺乏中國傳統園林的意境和情趣,聊備一格而已。靠近西、北二面宮墻的周邊地帶,還有稱為“廊下家”的供應皇室生活必須的各種庫房。
太廟和社稷壇
在紫禁城前兩側還有二組重要建筑群,東側是太廟,奉祀皇帝歷代祖先,這是皇權世襲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西側是社稷壇,壇上鋪五色土——東青土、南紅土、西白土、北黑土、中黃土。土由各地州府送來,這意味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兩組象征意義極強的建筑是根據傳統的“左祖右社”的形制來布置的。
由奉天殿向南沿中軸線布置有五座門,依次是:
一、奉天門,門屋內設御座,是皇帝每日朝見群臣裁決政務之處。門前庭院兩側東、西廡內是編寫《起居注》和《實錄》之處(前者記錄皇帝生活起居,后者記錄朝廷大事),記載典章制度的《會典》也在這里編寫;
二、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百官上朝在此門前等候,征戰班師時,則在門前舉行獻俘典禮。門的形式是從唐宋的門闕演化而來,在“冂”形平面的高臺上建造木架建筑,下通五個拱券門洞,是一座莊嚴雄偉的城門建筑; 明紫禁城午門的南向
三、端門,也作城門形式,但無實際用途,是禮制上所需的儀門;
四、承天門,形式和端門相同,是皇城的正門,皇帝頒布詔書、最高司法機關秋天判處重囚都在門前舉行;
五、大明門,是皇城的外門,門外就是市區。
按照儒家對禮制的解釋,皇宮有三朝五門,“三朝”是外朝一、內朝二,或稱大朝、常朝、日朝,在明北京宮殿中就體現為外朝三殿。但實際使用上每日朝見主要是在奉天門舉行的,只有元旦和冬至等大朝會、皇帝生日賀禮及大宴會等才在奉天殿舉行。而華蓋、謹身兩殿僅作為召見臣下、賜宴親王、皇帝更衣等用途。
“五門”就是上述從奉天門到大明門延展在1.5公里距離上的五座門。“門”在中國古代建筑中的象征意義于此可見。
住宅建筑
總體特點
住宅在古代不僅是居住場所,而且還被視為宅主身份的標志。唐、宋時期朝廷對官員及庶民的住宅形制已有一定的限制,但還比較粗略寬松,例如宋代規定六品以下的官員不能在宅前造烏頭門,庶民屋舍只許進深五架,門屋只許一間,不許用飛檐、重拱、四鋪作、藻井和五彩裝飾等。重點在于區劃官員和庶民之間的身份差別。到了明代初期,對住宅的等級劃分嚴格了,官員造宅不許用歇山及重檐屋頂,不許用重拱及藻井。這些限制在宋代原是針對庶民的,如今已針對品官了,這就意味著除皇家成員外,不論你官位多高,住宅不能用歇山頂,只能用“兩廈”(懸山、硬山)。此外,又把公侯和官員的住宅分為四個級別,從大門與廳堂的間數、進深以及油漆色彩等方面加以嚴格限制。至于百姓的屋舍,則不許超過三間,不許用斗拱和彩色。以上這些反映了明代等級制度的森嚴在住宅形制上已有充分表現,但逾制的現象十分普遍,至今江蘇蘇州一帶的民居中,仍保存著一批十分精美的貼金彩畫和磚石雕刻。
中國住宅遺構今所知的最早實物是明代的。已經發現的明代住宅分布于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山西、陜西、福建、廣東、四川等省,其數可以百計。由于地理環境、生活習慣、文化背景和技術傳統的差異,使各地住宅呈現出不同的形態。
清代建筑是指清代時期的建筑。清代(公元1616-1911年)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這一時期的建筑大體因襲明代傳統,但也有發展和創新,建筑物更崇尚工巧華麗。
清代建筑的形式有硬山建筑、懸山式建筑、歇山建筑、攢尖建筑等。清代晚期,中國還出現了部分中西合璧的新建筑形象。
清代的都城北京城基本保持了明朝時的原狀,城內共有20座高大、雄偉的城門,氣勢最為磅礴的是內城的正陽門。因沿用了明代的帝王宮殿,清代帝王興建了大規模的皇家園林,這些園林建筑是清代建筑的精華,其中包括華美的圓明園與頤和園。在清代建筑群實例中,群體布置與裝修設計水平已達成熟。尤其是園林建筑,在結合地形或空間進行處理、變化造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
這一時期,建筑技藝仍有所創新,主要表現在玻璃的引進使用及磚石建筑的進步等方面。這一時期,中國的民居建筑豐富多彩,靈活多樣的自由式建筑較多。
風格獨特的藏傳佛教建筑在這一時期興盛。這些佛寺造型多樣,打破了原有寺廟建筑傳統單一的程式化處理,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以北京雍和宮和承德興建的一批藏傳佛教寺院為代表。
清代晚期,中國還出現了部分中西合璧的新建筑形象。
清初平定三藩之亂以后,中原得以休養生息,在康熙、乾隆時期形成了一個經濟復興小高潮,史稱“康乾盛世”。國家積累了財力可以進行更大規模的建設,這一時期產生了許多宏偉的離宮、園林及宗教建筑,至今仍為古代建筑遺產的重要實例。特別是宮苑建造集歷代造園經驗之大成,規模之大也是歷史上罕見的。在民間,中產階級也將園林引入宅內,形成宅園建造的高潮。清代對宗教采取普遍開放的政策,尤對藏傳佛教給予極大的重視,成為協助政府統治蒙藏的得力工具。藏傳佛教建筑具有神秘的藝術色彩,其空間布局、藝術造型、裝飾風格等方面都有創造與發展,為傳統佛教建筑增添了新的藝術營養,并為其他宗教建筑的發展提供了借鑒。 清代的府、州、縣等地方城市基本沿用明城,數量增加不多,但規模多經改造擴展。同時,集鎮、村落的數量增加很多。城鄉居民點中的公共建筑,如書院、祠堂、旅店、飯館等有了巨大的增長。同時由于人口繁殖,用地緊張,許多地區的民居加高了層數,并逐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典型形制。由于商業、運輸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沿河湖交通干路附近形成新的工商業集鎮。
清代建筑技術受木材資源日漸匱乏的影響,對傳統木構架技術進行改造,逐步增加磚石材料的應用范圍,因此在建筑外貌上亦有所改變。經濟的發展助長了享樂思想的萌發,藝術風格上的裝飾主義十分盛行,由日用生活品開始向建筑上推移,磚雕、木雕、石雕技藝在建筑上廣泛應用。
若與明代建筑狀況相對比,可以說,清代在園林建筑、藏傳佛教建筑、民居建筑三方面有著巨大的成就。同時建筑藝術上更注意總體布局及藝術意境的發揮,尤其在建筑裝飾藝術方面更具有劃時代表現。所以清代建筑在中國建筑發展史中占有重要的繼往開來的地位,有些方面尚帶有歷史總結的性質。
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清廷戰敗,割地賠款,開埠通商,結束了閉關鎖國的封建狀態。而沒落的封建經濟對傳統方式的建筑業造成極大的沖擊,強迫它面臨和接受各種新問題的挑戰,如:人口與土地的矛盾,木材資源的枯竭,官工建筑日漸萎縮,商業建筑及一些新型建筑逐步興起,西方文化的傳入,等等。這些都預示著下一步建筑領域的變革與發展。
建筑形式
2.1 概述 常見到的有:硬山、懸山、歇山、廡殿、攢尖五種形式。在這最基本的建筑形式中,廡殿又有單檐廡殿、重檐廡殿;歇山有單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歇山、大屋檐歇山、卷棚歇山等;硬山、懸山,常見者既有一層,也有兩層樓房;攢尖建筑則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圓形、單檐、重檐、多層檐等多種形式。
2.2 硬山建筑 屋面僅有前后兩坡,左右兩側山墻與屋面相交,并將檁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墻內的建筑叫硬山建筑。硬山建筑是古建筑中最普通的形式,無論住宅、園林、寺廟中都有大量的這類建筑。 硬山建筑以小式為最普遍,清《工程做法則例》列舉了七檁小式、六檁小式、五檁小式幾種小式硬山建筑的例子,這幾種也是硬山建筑常見的形式。七檁前后廊式建筑是小式民居中體量最大,地位最顯赫的建筑,常用它來作主房,有時也用做過廳。六檁前出廊式用作帶廊子的廂房、配房,也可以用做前廊后無廊式的正房或后罩房。五檁無廊式建筑多用于無廊廂房、后罩房、倒座房等。 硬山建筑,也有不少大式的實例,如宮殿、寺廟中的附屬用房或配房多取硬山形式。大式硬山建筑有帶斗拱和無斗栱兩種做法,帶斗栱硬山實例較少,一般只施一斗升或一斗二升交麻葉不出踩斗栱。無斗栱大式硬山實例較多,它與小式硬山的區別主要在建筑尺度(如面寬、柱高、進深均大于一般的小式建筑)、屋面做法(如屋面多施青筒瓦,置脊飾吻獸或使用琉璃瓦)、建筑裝飾(如梁枋多施油彩畫,不似小式建筑裝飾簡單素雅)等諸方面。
2.3 懸山式建筑 屋面有前后兩坡,而且兩山屋面懸于山墻或山面屋架之外的建筑,稱為懸山(亦稱挑山)式建筑。懸山建筑稍間的檁木不是包砌在山墻之內,而是挑出山墻之外,挑出的部分稱為“出梢”,這是它區別于硬山的主要之點。 以建筑外形及屋面做法分,懸山建筑可分為大屋脊懸山和卷棚懸山兩種。大屋脊懸山前后屋面相交處有一條正脊,將屋面截然分為兩坡。常見者有五檁懸山、七檁懸山以及五檁中柱式、七檁中柱式懸山(后兩種多用作門廡)。卷棚懸山脊部置雙檁,屋面無正脊,前后兩坡屋面在脊部形成過隴脊。常見者有四檁卷棚、六檁卷棚、八檁卷棚等。還有一種將兩種懸山結合起來,勾連搭接,稱為一殿一卷,這種形式常用于垂花門。
2.4 廡殿建筑 廡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條正脊,兩山屋面與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條垂脊,故廡殿又稱四阿殿、五脊殿。 廡殿建筑是中國古建筑中的最高型制。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這種建筑形式常用于宮殿、壇廟一類皇家建筑,是中軸線上主要建筑最常采取的形式。如故宮午門、太和殿、乾清宮,太廟大戟門、享殿及其后殿,景山壽皇殿、壽皇門,明長陵棱恩殿等,都是廡殿式建筑。在封建社會,廡殿建筑實際上已經成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屬、商埠、民宅等等,是絕不允許采用廡殿這種建筑形式的。廡殿建筑的這種特殊政治地位決定了它用材碩大、體量雄偉、裝飾華貴富麗,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2.5 歇山建筑 在形式多樣的古建筑中,歇山建筑是其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建筑形式。 歇山建筑屋面峻拔陡峭,四角輕盈翹起,玲瓏精巧,氣勢非凡,它既有廡殿建筑雄渾的氣勢,又有攢尖建筑俏麗的風格。無論帝王宮闕、王公府邸、城垣敵樓、壇壝寺廟、古典園林及商埠鋪面等各類建筑,都大量采用歇山這種建筑形式,就連古今最有名的復合式建筑,諸如黃鶴樓、滕王閣、故宮角樓等,也都是以歇山為主要形式組合而成的,足見歇山建筑在中國古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在外部形象看,歇山建筑是廡殿(或四角攢尖)建筑與懸山建筑的有機結合,仿佛一座懸山屋頂歇棲在一座廡殿頂上。因之,它兼有懸山和廡殿建筑的某些特征。如果以建筑物的下金檁為界將屋面分為上下兩段,那么上段具有懸山式建筑形象和特征,如屋面分為前后兩坡,梢間檁子向山面挑出,檁木外端安裝博縫板等;下段則有廡殿建筑的形象和特征。無論單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即三重檐)歇山、大屋脊歇山、卷棚歇山,都具有這些基本特征。 盡管歇山式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形象特征,但對構成這種外形的內部構架卻有許多特殊的處理方法,因而形成了多種構造形式。這些不同的構造與建筑物自身的柱網分布有直接關系,也與建筑的功能要求及檁架分配有一定關系。
2.6 攢尖建筑 建筑物的屋面在頂部交匯為一點,形成尖頂,這種建筑叫攢尖建筑。攢尖建筑在古建筑中大量存在。古典園林中各種不同形式的亭子,如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圓亭等都屬攢尖建筑。在宮殿、壇廟中也有大量的攢尖建筑,如北京故宮的中和殿、交泰殿,北京國子監的辟雍,北海小西天的觀音殿,都是四角攢尖宮殿式建筑。而天壇祈年殿、皇穹宇則是典型的圓形攢尖壇廟建筑。在全國其它地方的壇廟園林中,也有大量攢尖建筑。
建筑通則
3.1 概述 通則(又稱通例),是確定建筑各部們尺度、比例所遵循的共同法則。這些法則規定了古建筑各部位之間的大的比例關系和尺度關系。它是使各種不同形式的建筑持統一風格的很關鍵很重要的原則。 清式建筑的通則主要涉及以下各方面:面寬與進深,柱高與柱徑,面寬與柱高,收分與側腳,上出與下出,步架與舉架,臺明高度,歇山收山,廡殿推山,建筑物各部構件的權衡比例關系。
3.2 面寬與進深 中國古建筑的平面以長方形為最普遍,一座長方形建筑,在平面上都有兩種尺度,即它的寬與深。其中長邊為寬,短邊為深。如一棟三間北房,它的東西方向為寬,南北方向為深。單體建筑又是由最基本的單元“間”組成的。每四棵柱子圍成一間,一間的寬為“面寬”,又稱“面闊”,深為“進深”。若干個單間面寬之和組成一棟建筑的總面寬,稱為“通面寬”;若干個單間的進深則組成一座單體建筑的通進深。 古建筑面寬(指明間面寬)的確定要考過慮到許多方面的國素,即要考慮實際需要(即所謂適用的原則),又要考慮實際可能(如木材長短、徑寸等因素),并要受到封建等級制度的限制。在古代,明間面寬的確定還要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縛,在考慮面寬時,必須使用門口尺寸符合門尺上“官”“祿”“財”“義”等吉字的尺寸。次間面寬酌減,一般為明間的8/10,或按實際需要確定。
3.3 柱高與柱徑 古建筑柱子的高度與直徑是有一定比例關系的,柱高與面寬也有一定比例。小式建筑,如長檁或六檁小式,明間面寬與柱高的比例為10:8,即通常所謂面寬一丈,柱高八尺。柱高與柱徑的比例為11:1。如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規定:“凡檐柱以面闊十分之八定高,以十分之七(應為百分之七)定徑寸。如面闊一丈一尺,得柱高八尺八寸,徑七寸七分。”五檁、四檁小式建筑,面闊與柱高之比為10:7。根椐這些規定,就可以進行推算,已知面寬可以求出柱高,知柱高可以求出柱徑。相反,已知柱高、柱徑也可以推算出面闊。
3.4 收分側腳 中國古建筑圓柱子上下兩端直徑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類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徑的圓柱體,而是根部(柱腳、柱根)略粗,頂部(柱頭)略細。這種根部粗、頂部細的作法,稱為“收溜”,又稱“收分”。要柱做出收分,既穩定又輕七,給人以舒適的感覺。各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為柱高的1/100,如柱高3米,收分為3厘米,假定柱根為27厘米,那么,柱頭收分后直徑為24厘米。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營造算例》規定為7/1000。
3.5 上出下出 (出水、回水) 中國古建筑出檐出檐深遠,其出檐大小也有尺寸規定。清式則例規定:小式房座,以檐檁中至飛檐椽外皮(如無飛檐至老檐椽頭外皮)的水平距離為出檐尺寸,稱為“上檐出”,簡稱“上出”,由于屋檐向下流水,故上檐出又形象地被稱為“出水”。無斗拱或小式建筑上檐出尺寸定為檐柱高的3/10,如檐柱高3米,則上檐出尺寸分為三等份,其中檐椽出頭占2份,飛椽出頭占一份。 中國古建筑都是建在臺基之上的,臺基露出地面部分稱為臺明,小式房座臺明高為柱高的1/5或柱徑的2倍。臺明由檐柱中向外延出的部分為臺明出沿,對應屋頂的上出檐,又稱為“下出”,下出尺寸,小式做法定為上出檐的4/5或檐柱徑的2倍,大式做法的臺明高臺明上皮至挑尖梁下皮高的1/4。大式臺明出沿為上出檐的3/4。 古建筑的上出大于下出,二者之間有一段尺度差,這段差叫“回水”,回水的作用在于保證屋檐流下的水不會澆在臺明上,從而起到保護柱根、墻身免受雨水侵蝕的作用。
3.6 步架舉架 步架:清式古建筑木構架中,相鄰兩檁中-中的水平距離稱為步架。步架依位置不同可分為廊步(或檐步)、金步、脊步等。如果是雙脊檁卷棚建筑,最上面居中一步則稱為“頂步”。在同一幢建筑中,除廊步(或檐步)和頂步在尺度上有所變化外,其余各步架尺寸基本是相同的。小式廊步架一般為4D-5D,金脊各步一般為4D,頂步架尺寸一般都小于金步架尺寸,以四檁卷棚為例,確定頂步架尺寸的方法一般是:將四架梁兩端檁中尺寸均分五等份,頂步架占一份,檐步架各占二份,頂步架尺寸最小不應小于2D,最大不應大于3D,在這個范圍內可以調整。 舉架:所謂舉架,指木構架相鄰兩檁中-中的垂直距離(舉高)除以對應步架長度所得的系數,清代建筑常用舉架有五舉、六五舉、七五舉、九舉等等。表示舉高與步架之比為0.5,0.65,0.75,0.9等等。清式做法的檐步(或廊步),一般定為五舉,稱為“五舉拿頭”。小式房屋或園林亭榭,檐步也有采用四五舉或五五舉的,要視具體情況靈活處理。小式房脊步一般不超過八五舉。大式建筑脊步一般不超過十舉,古建筑屋面舉架的變化決定著屋面曲線的優劣,所以在運用舉架時應十分講究,要注意屋面曲線的效果,使其自然和緩。千百年來,古建筑匠師們在舉架運用上已積累了一套成功經驗,形成了較為固定的程式。如小式五檁房,一般為檐步五舉、脊步七舉。七檁房,各步分別為五舉、六五舉、八五舉等等。大式建筑各步可依次為五舉、六五舉、七五舉、九舉等。
建筑風格
清代建筑的藝術風格亦有很大改變。宋元以來,傳統建筑造型上所表現出的巨大的出檐、柔和的屋頂曲線、雄大的斗拱、粗壯的柱身、檐柱的生起與側腳等特色逐漸退化,穩重、嚴謹的風格日趨消失,即不再追求建筑的結構美和構造美,而更著眼於建筑組合、形體變化及細部裝飾等方面的美學形式。例如:北京西郊園林、承德避暑山莊、承德外八廟等建筑群的組合,都達到了歷史上最高水平,顯示了建筑匠師在不同地形條件下,靈活而妥善地運用各種建筑體型進行空間組合的能力,也表現出他們高度敏銳的尺度感。清代單體建筑造型已不滿足于傳統的幾間幾架簡單長方塊建筑,而盡量在進退凹凸、平座出檐、屋頂形式、廊房門墻等方面追求變化,創造出更富於藝術表現力的形體。如承德普寧寺大乘閣、北京雍和宮萬福閣、拉薩布達拉宮、呼和浩特席力圖召大經堂等優秀實例。
清代建筑藝術在裝飾藝術方面更為突出,它表現在彩畫、小木作、欄桿、內檐裝修、雕刻、塑壁等各方面。清代建筑彩畫突破了明代旋子彩畫的窠臼,官式彩畫發展成為三大類:和璽、旋子和蘇式彩畫。詳細分析尚有金龍和璽、龍鳳和璽、大點金旋子、小點金旋子、石碾玉、雅伍墨、雄黃玉、金琢黑蘇畫、金線蘇畫、黃線蘇畫、海墁蘇畫等的區別,分別畫在不同建筑的不同部位上。彩畫工藝中又結合瀝粉、貼金、掃青綠等手法來加強裝飾效果,更使建筑外觀顯得輝煌綺麗、多彩多姿。門窗類型在清代明顯加多,而且門窗欞格圖案更為繁雜,與明代簡單的井字格、柳條格、枕花格、錦紋格不可同日而語。
在清代,許多門窗欞格圖案已發展為套疊式,即兩種圖案相疊加,如十字海棠式、八方套六方式、套龜背錦式等。江南地區還喜歡用夔紋式,并由此演化為亂紋式,更進一步變異為粗紋亂紋結合式樣。浙江東陽、云南劍川等木雕技藝發達地區,有些民居門隔扇心全為透雕的木刻制品,花鳥樹石躍于門上,完全成為一組畫屏。內檐隔斷也是裝飾的重點,除隔扇門、板壁以外,大量應用罩類以分隔室內空間。僅常見的就有欄桿罩、幾腿罩、飛罩、炕罩、圓光罩、八方罩、盤藤罩、花罩等式,此外尚有博古架、太師壁等亦為室內隔斷形式。豐富的內檐隔斷創造出似隔非隔、空間穿插的內部空間環境。內檐裝修中還引用了大量工藝美術品的制造工藝技術,如硬木貼絡、景泰藍、玉石雕刻、貝雕、金銀鑲嵌、竹篾、絲綢紗絹裝裱、金花墻紙等,使室內觀賞環境更加美輪美奐。磚、木、石雕在清代建筑中應用亦十分廣泛,幾乎成為富裕人家表現財力的一種標志。其他裝飾手段,如塑壁、灰塑、大理石鑲嵌、石膏花飾等亦得到重視。清代建筑裝飾藝術充分表現出工匠的巧思異想與中國傳統建筑的形式美感。
7. 中國傳統家具的發展可分為( )階段
中國建筑以中國為中心,以漢族為主體,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始終完整保持了體系的基本性格。
從其全部歷史可以分出四個大的發展段落:
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初期,是中國建筑的初步形成階段,那個時候開始出現房屋以及固定的住所,出現了村落;
商周(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到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8年)是萌芽與成長階段,秦和西漢是發展的第一個高潮;
歷魏晉經隋唐而宋,是成熟與高峰階段,盛唐(618-907年)至北宋(960-1127年)的成就更為輝煌,是第二次高潮;
元至明清是充實與總結階段,明至盛清(1368-1644年)以前是發展的第三次高潮。可以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現,都相應地伴有國家的統一、長期安定和文化交流等社會背景。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 統一后享國短促,但建筑工程規模為前所未有。曾用數十萬人,修筑馳道、長城、阿房宮、秦始皇陵。秦始皇擴建咸陽宮殿,集中仿建六國宮室,使戰國時各國建筑藝術和技術得以交流,為形成統一的中國建筑風格開創先聲。
從盛唐(8世紀)開始,融化和吸收外來文化因素,逐漸形成完整的建筑體系,創造出空前未有的絢麗多姿的建筑風貌。中國古代的宮殿、寺院、第宅等的布局和形式至此已基本定型。高坐式家具形式也已穩定下來。到了五代十國時期,中原殘破,十國中如南唐、吳越、前蜀、后蜀卻保持相對安定局面,建筑仍有發展,并影響到北宋前期的建筑。
明清是中國歷史上最后兩個封建王朝。今天所見到的中國古代建筑,主要是這兩個朝代的。明清兩代的建筑較之于唐宋時代的建筑缺少創造力,趨向程式化和裝飾化。但中國古代建筑的優秀經驗,仍體現在城市規劃、宮室建筑和園林建筑之中。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種民族風格在這個時期得到充分的發展。
中國建筑特別重視群體組合的美。群體組合常取中軸對稱的嚴謹構圖方式,也有自由式組合。不管哪種,都十分重視對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學性格的追求。但根據所在的朝代不同,每個朝代的審美時尚也有區別,使得中國古代建筑呈現明顯的特征。
8. 中國傳統家具由什么組成
1、顧家家居系列分為居家系列、辦公系列、餐廳系列、臥室系列以及兒童系列。 2、這個分法是基于產品功能和使用場景來劃分的。居家系列是針對家庭生活的各種需求而設計的,從客廳、書房到廚房,各種場景都有涵蓋;辦公系列則是專注于設計辦公場所的各種家具;餐廳系列則圍繞餐桌、椅子等產品,針對餐廳環境進行設計;臥室系列則是關注睡眠、儲物等需要,設計各種床、床頭柜、衣柜等產品;兒童系列則是為孩子們所設計的家具系列,從床到書桌、儲物柜,一系列家具。3、這樣的系列化分法,在滿足不同的家庭生活場景需要的同時,也增加了整批家具搭配的美感和協調,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好的家居生活體驗。
9. 中國傳統家具總結
促銷與管理的重要。
沒有范文。以下供參考, 主要寫一下主要的工作內容,如何努力工作,取得的成績,最后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或者新的努力方向。。。。。。。工作總結就是讓上級知道你有什么貢獻,體現你的工作價值所在。所以應該寫好幾點: 1、你對崗位和工作上的認識2、具體你做了什么事 3、你如何用心工作,哪些事情是你動腦子去解決的。就算沒什么,也要寫一些有難度的問題,你如何通過努力解決了 4、以后工作中你還需提高哪些能力或充實哪些知識 5、上級喜歡主動工作的人。你分內的事情都要有所準備,即事前準備工作以下供你參考: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間段的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評價、總分析,分析成績、不足、經驗等。總結是應用寫作的一種,是對已經做過的工作進行理性的思考。總結的基本要求 1.總結必須有情況的概述和敘述,有的比較簡單,有的比較詳細。2.成績和缺點。這是總結的主要內容。總結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績,找出缺點。成績有哪些,有多大,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取得的;缺點有多少,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產生的,都應寫清楚。3.經驗和教訓。為了便于今后工作,必須對以前的工作經驗和教訓進行分析、研究、概括,并形成理論知識。總結的注意事項: 1.一定要實事求是,成績基本不夸大,缺點基本不縮小。這是分析、得出教訓的基礎。 2.條理要清楚。語句通順,容易理解。3.要詳略適宜。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寫作時要突出重點。總結中的問題要有主次、詳略之分。總結的基本格式: 1、標題 2、正文 開頭:概述情況,總體評價;提綱挈領,總括全文。 主體:分析成績缺憾,總結經驗教訓。 結尾:分析問題,明確方向。 3、落款 署名與日期。